• 成都在线二维码

今日在线查看更多+

今日在线查看更多+

四川学子三下乡:寻访道明竹艺新村,探寻乡村振兴密码

来源:

成都在线
2024-07-24 11:02:50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西南财经大学“成竹于胸”实践队于7月5日前往四川省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品味“竹文化”,寻访当地村委会,探索“竹文化”为当地带来的变化以及发展机遇。

走进竹艺村,初品竹文化

位于崇州市的道明镇,竹生态文化资源丰富,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依竹而居,削竹为器,处处都是“山上清泉山下流、家家户户编花篼”的景象。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及竹文化资源,道明镇成为了远近驰名的竹编之乡,在这里人们可以体验传统的竹编技术,感受非遗之美,竹韵匠心。

图为竹编艺术坊。通讯员 童谣 供图

初到道明镇竹艺村,实践队队员来到了位于村内的竹编艺术坊,了解到道明镇作为川西著名的“竹编之乡”,道明竹编已经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竹编艺术坊里,道明竹编技艺编织而成的艺术品工艺精湛,种类繁多,从日常用具到艺术装饰品,无不体现着道明人对竹子的深厚情感和精湛的工艺水平。

在实践队队员与当地工作人员的交流中,了解到道明竹编相较于其它以竹编闻名的地方,例如眉山竹编,更讲求于竹艺制品的实用性。同时,竹艺村正在尝试竹编文化从实用性到创新性的转变。比如编织一些女式背包、耳环、胸针等等,此外还创新技术编织办公用品。

当地对于竹文化的保护也有着一定的优势,首先,如今道明竹编已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由周边区域提供原材料初加工,再由当地道明竹编精加工、制作和销售,从而带动了周围所有的区域经济的发展。其次是文化优势,当地4300多年的文明史,关于竹编的历史也已近3000年,而这悠久的历史也为竹编的保护提供了莫大优势;其三是道明竹编拥有非常年轻的传承人,他们具有冲劲,每个人都想将道明竹编传播到国际,同时他们也有想法,通过如新媒体、研学宣讲、国际参展等各种方式让竹编文化走向大众。

寻访村委会,探索振兴密码

八年前,崇州道明镇龙黄村还是成都西边众多川西林盘中一个不被人熟知的小村落。而如今,龙黄村摇身一变成为“道明竹艺村”,不仅被全国所熟知,还走上国际展示当代艺术的最高展会——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竹编)之乡”的代表,向世界传递着中国村落之美。

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道明竹艺村是如何围绕“竹文化”引领当地经济的腾飞,“成竹于胸”实践队走进竹艺村委员会,寻找乡村振兴的答案。

通过寻访村委会,实践队了解到,如今的竹艺村共有681户,2354人。竹艺村经济来源丰富,包括以传统的农耕农作为代表的第一产业,以竹制品生产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旅游服务。近年来,作为第二产业的竹艺品加工,以及第三产业的旅游业都呈快速发展的趋势。公开数据表明,第二产业竹艺品加工产量每年增长率大于20%,第三产业旅游服务业,提供餐饮、接待游客等服务增收超过了60%,其中竹艺村2023年共接待八十多万游客。但是竹艺村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是第一产业农业所带来的,虽然说当地在大力发展竹编产业,但老百姓平时更多还是务工务农来保障经济。

据竹艺村党组织副书记侯天居介绍,在让村民致富这条路上,政府承担着发起人兼规划者的角色,在奠定竹艺村基本发展格局之后,吸引各社会主体,例如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参与道明竹艺村建设之中。然后吸收产业,通过专业的机构引进多业态,进而增加就业岗位,吸引返乡就业的大学生以及外来就业的新村民参与到村子的治理当中,打造出一个综合的生态体系。

图为与村委会工作人员沟通交流。通讯员 童谣 供图

“乡村振兴,要百村百态”。通过对崇州道明镇竹艺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的深入调研,西南财经大学“成竹于胸”实践队看见了这一独特发展路径背后的力量与希望。从竹艺公园竹海的碧浪连天,到竹艺村的清幽宁静,再到道明镇的竹艺产业,每个地方都以“竹”为媒介,带领着村民奔向美好生活。发展“竹文化”不仅是当地发展腾飞的模式,也是中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通过产业的融合与升级,竹子成为了人们幸福的标志,更成为了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增长的力量。未来,“成竹于胸”实践队会继续将所学知识融入发展实际,能够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更多的村庄像道明镇竹艺村一样,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讯员 童谣)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成都在线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成都在线的观点和立场。

大运在线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今日在线查看更多+

今日在线查看更多+

今日在线查看更多+

党建在线查看更多+

政务在线查看更多+

热门专题

  • 图文组件

公益在线查看更多+

健康在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