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来源:
本报制图 申娟子
直面城市有机生命体的多元性、复杂性,如何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成都用行动作答:以全新的城市形态塑造城市宜居比较优势,引领营城理念、方式、路径转变。
在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这场“营城试验”中,成都以青山为底、绿道为轴、江河为脉,以千年立城的静气塑造城市格局,推动城乡形态从“两山夹一城”的逼仄走向“一山连两翼”的开阔。“绿色”“公园”从城市的点缀变为城市底色,“公园城市”这一全新的品牌标识,正不断提升着成都的世界影响力。
青山为底
“一山两翼”有序发展
“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热词”
素有“城市之眼”之称的丹景台景区,早已成为了人气爆棚的网红地标。
诚然,其“火爆”不无道理。这是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第一个先导性、示范性、引领性项目,立于此,尽收眼底的绿,苍茫辽远,葱郁绵延;天府国际机场、天府奥体公园、三岔湖等东进新地标尽收眼底。
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成都千年格局由此“破局”。
跨越龙泉山东进,打破盆地意识,这不仅是成都破解现实环境资源约束、打开城市永续发展空间的现实选择,也是回应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保持成都安逸生活品质的必然之举。
“通过调整现有不合理的城市形态并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使之成为源源不断的内生的、可持续的、具有活力的新动能,支撑公园城市的发展和运行,实现城市的绿色或生态繁荣。”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学家潘家华认为,这些新动能的源泉,就是公园城市内在的融合发展。
“雪山下的公园城市”,这是最近成都的“热词”。在成都人的阳台上,看见雪山,已成为享受美好生活的视野习惯。
下到海拔1600米的道教圣地青城山,上到海拔7556米的蜀山之王贡嘎山,在成都平原上的人们,已有超过5000年的观山历史。
设计师嘉楠曾在龙泉山上用相机从左到右连续拍下32张雪山图。正是这幅照片,第一次以雪山长卷的形式,清晰地记录了成都“两山夹一城”的地理格局,也让更多人通过网络以及各种媒体看到成都这座城市的美好。
作为引领成都东进的支撑性工程,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全面建成后,全市人均增加10平方米净森林,每年固碳31万吨,释放氧气23万吨,创造30余万个就业岗位……
江滩公园美景与城市融为一体 本报记者 胡大田 摄
绿道为轴
城市之美宜游宜憩
转角遇见咖啡厅、书店……
步入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会址,红绿交映的绿道便映入眼帘。通过颇有创意的搭建,成都将天府绿道场景“搬进”了会场,向中外嘉宾展示了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缩影。
从空间建造到场景营造,从生态到业态,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16930公里的天府绿道正在打开一幅最新城市形态地图。
“成都以绿道为生态脉络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全域布局大尺度生态廊道,串联城市社区,向世界展示了城绿交融的城市格局之美,塑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形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王凯如是说。
漫步天府绿道之中,也许转角就能遇见一家咖啡厅、一家书店、一家餐厅……
一家网红咖啡店从入驻之初,便引起大家关注。去年7月,韩国网红咖啡品牌拉咖雷森进驻中国内地,首店地址选在了成都的江滩公园。咖啡店以工业风为主,又不失小资情调风,充分利用江滩公园的景致,别具匠心地与建筑融为一体。
位于锦城绿道的江家艺苑同样成为了“网红”。年轻人骑着单车穿梭在绿道中,父母带着孩子在草地上玩耍,情侣摊开野餐布开始布置野餐场景,湖面上漂着各色皮划艇……
绿道,既为市民提供了生态空间,也为市民打造了有趣的消费场景,培养了市民的运动习惯。
中国科学院成都环境研究所专家刘勤为锦城绿道算了一笔账:“初步估算出锦城公园建成运营后每年生态服务价值量约为269亿元,并且作为绿色投资工程,从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演替和管理维护周期来看,它还可以产生40年以上的持续性效益,也就是说,总价值可以达到1万亿元以上。”
“绿道串联生态区、公园、小游园、微绿地,形成全域绿化体系,既满足生态需求,更能转换出经济价值,这正是公园城市的追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教授、博导李树华如是评价。
随着三级绿道体系逐渐成网,贯穿全域、覆盖城区的生态“绿脉”也逐渐形成。当前,全市绿道累计建成4081公里。1000条“回家的路”(上班的路)穿插其间,植入书店、花店、商店、咖啡馆(茶馆)“三店一馆”基本设施,实现“绿道让生活更美好”的建设初心。
江河为脉
绘就蓝绿交融灵秀画卷
邀您“夜游锦江”
在东门码头,乘坐一艘古色古香的乌篷船,顺着锦江而下,途经合江亭、兰桂坊等地,欣赏两岸美轮美奂的光影秀,在绚丽夺目的船程中领略不一样的锦江风物、人文风情。如今,“夜游锦江”已成为成都的一张独特名片。
这般美好享受,来自于成都厚植公园城市生态本底的不懈实践。一组数据证明:今年1-8月,锦江流域优质水体率达97.6%,同比提高7.1个百分点,滨河景观风貌逐步提升。
从“护城河”到“景观河”,再到如今的“都市滨水公园”,作为天府绿道体系的核心“一轴”,锦江公园正以崭新的姿态进入3.0时代。
锦江沿线是成都历史最悠久的区域之一,孕育了老成都人吃担担面、喝盖碗茶、摆龙门阵的悠闲自在生活方式。随着锦江公园的建设,垂直于河道的95条子街巷也实现了蜕变新生:天仙桥滨河路、香香巷、黉门里、星科北路等33条子街巷已完成整治,30条已经开工,其余32条正在开展前期准备工作,计划于2021年大运会前全面完成。
未来,锦江沿线的“风景”还将不断升级。目前成都正按照“世界文化名城的流淌画卷、体验公园城市的魅力佳境、推动中优实施的能量中枢”总体定位,实施水生态治理、交通重组、景观提升、风貌整治、社区治理、照明提升、业态提升、文旅策划、品牌塑造等九大行动”,高质量推动锦江功能“第三次转型”。
根据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消息,目前已建成锦江绿道30余公里,建成翠风苑、成华公园、江滩公园等重要节点和望平滨河慢行街区示范段,打造了夜游锦江、339“熊猫爬塔”等示范性项目。
纵贯三百里,润泽两千年。以江河为脉,清泓环绕、蓝绿交融的公园城市画卷正渐次铺展……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成都在线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成都在线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