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在线二维码

今日在线查看更多+

今日在线查看更多+

为什么成都能打好生态牌?

来源:

景观设计学
2020-09-08 08:55:18

本期活动是由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院总建筑师张静作为主讲嘉宾,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助理兼研究室主任赵进勇作为对话嘉宾,从成都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角度出发,分享和探讨了龙泉山森林公园生态修复、天府中央公园复合多元、麓湖水生态基础设施生态价值转化三个案例,并提出积极探索公园城市实施路径的总结与思考。

讲座回顾

张静首先从公园城市的提出、核心价值观、理论发展及政策导向等方面,梳理了成都进行公园城市实践的历史脉络,提出公园城市≠公园+城市,通过水生态基础设施综合治理的源头、本底、生态价值转化等论点进行具体案例分享。

三个案例分享

通过龙泉山森林公园生态修复案例,张静展示了将现有仅42%林地覆盖率的山体进行生态恢复、营造近自然演替的生态系统的设计思路,然后从建立生态安

全格局的规划措施和五大设计策略两个方面,对龙泉山森林公园生态修复的建设步骤进行分解,详细说明了如何对农田、荒地、陡坡和林地分别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生态修复措施,强调了“退耕还林、林田相延”的重要性。

龙泉山森林公园生态修复建设步骤

接着张静又分享了天府新区公园城市生态建设规划中,在项目前期对于水面率、森林覆盖率、生态廊道宽度、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面积、公园绿地500米半径覆盖和生态水域面积在总面积中的占比等基本指标进行顶层设计与严格把控,打破传统公园概念,以CBD核心区公园为亮点,突出生态功能与城市生活的紧密联系。在项目从设计到施工完成期间,通过全过程把控、全专业协调、多部门配合与跨专业整合,打造全国首创的公园交通枢纽综合体。

多元复合的天府中央公园生态系统

在麓湖生态城水生态基础的案例分享中,张静展示了麓湖从原始的浅丘地貌陆生生态系统向清水型水生生态系统转变的历史沿革,介绍了麓湖的水下动植物和水下生态系统的净化原理,并在最后提炼了公园城市实施路径的经验总结,希望引发更多的行业思考与讨论。

水下生态系统净化原理

嘉宾对话

赵进勇:过去传统的水利工程是减少水害、兴水利,但现在我们已经意识到水利设施可以提供持久的生态服务功能,因此整个行业在观念与技术要求上都处于一个转型期,大家开始思考怎么通过更有效地发挥水利工程综合作用,既消除极端时期的水害,又能维持日常的生态流量水位、自然景观水位等,保证亲水休闲性能,提高水系统的韧性,保障水生态健康,这需要各个专业力量的融合交汇。水利行业近年来的标准规范已在这些方面有所体现,比如在河流治理中要求保留河道蜿蜒度,不去裁弯取直,构建生态水利工程学体系等。水利不仅可以利于人,也可以利于自然。

张静:是的,过去景观设计师常常困惑于水利工程的条条框框,而近年来,由于大家普遍意识到水利基础设施的生态做法在雨洪管理、生态栖息地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均有巨大优势,因此景观设计师和水利工程师正在逐渐融合,以问题为导向,共同寻找解决策略,这是个长期过程,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赵进勇:作为水利工程师,面对山体的时候,我常会想到“源”“势”“盖”这三个字。首先,山是水和其他很多物质的源头,“势”是指河道的坡比会影响水的势能大小,而“盖”指的是植被覆盖率,覆盖率的提高能显著增强森林涵养水源和水土保持的功能。

在河流治理中尽量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并且要做到“无为而治”。这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做,而是要把握好一个度,在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将环境交还给自然,让自然去做功。

成都的自然力很强,我们需要思考怎么在释放自然力的同时,使我们的景观兼具打动人的亮点。比如成都有很多的坑塘、农田、洼地以及林地的低洼地区,我相信通过设计把这些区域有机串联,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自然湿地群,这是成都的一个很好的释放自然力的方式。

精选互动

Q:三个项目是否涉及防洪要求,景观与管理如何结合以应对洪水的影响?

A:在项目之初我们就要建立可持续的低管护意识,进行雨洪测算,根据不同的用地类型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在项目过程中,我们也需要随时监测水质,检查水下生态体系是否完整闭合、是否缺乏水动力等,但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问题,不仅是景观设计师,也需要城市管理者和各个专业的协同合作,最终通过降低管护成本来让大自然做功。

Q:成都的公园城市进行得如火如荼,请问天府中央公园开放后的蓝绿空间、生态基础设施占多大比例?交通主轴和周边的蓝绿空间是怎样一个支撑关系呢?

A:规划建设之初,整个天府新区规划具体前瞻性,非常注重生态筑底结合城市蓝绿体系规划,是组团式的发展,每个组团之间的生态廊道宽度大于100米。成都具有很多小丘陵的地形特征,水系主要由汇聚的溪流组成,水流量和密度均不大。在丘陵纵横的基底之中,CBD核心区地势较高,而绿色空间则以天然的下凹式绿地为主。通过这种布局,人均绿地占有率10%-15%,所以称得上是一个大生态基底上的生态城市。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也一直在尝试通过示范区的试验,进行各个专业、不同理念的融合与碰撞。

Q:公园城市为什么首先在成都落地,其他城市是否可以借鉴?

A:公园城市的内核就是人的美好幸福生活,公园城市首先在成都落地反映出来的是成都独有的城市规划特点。其他地方当然可以借鉴,但应根据自己的人文特点,利用生态筑底绿色发展,通过打造美好的宜居环境来提高人的幸福指数。

Q:有的项目中水生态基础设施跨度较长,如何向甲方普及并说服他们接受这种思路?

A:这也是我们在实际项目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建议用类比法来给他们做引导。比如做两个方案来进行比选,向业主分析这两个方案各自的优缺点以及能否节约管护成本等等。重点在于我们不要局限于景观视角,要将这看作是全产业链条的建议,是跨界的建议,然后再用类比的方法和类似的案例去引导业主。

组织机构

主办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

中国水利学会生态水利工程学专委会

承办

《景观设计学》期刊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成都在线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成都在线的观点和立场。

大运在线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今日在线查看更多+

今日在线查看更多+

今日在线查看更多+

党建在线查看更多+

政务在线查看更多+

热门专题

  • 图文组件

公益在线查看更多+

健康在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