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在线二维码

今日在线查看更多+

今日在线查看更多+

袁隆平:“禾下乘凉梦”

来源:

成都在线
2020-08-14 22:02:28
        “杂交水稻是我毕生追求的事业,50多年来我一直心怀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就是要选育出高产、更高产的杂交水稻,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另一个就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将杂交水稻推广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造福更多的老百姓。”
 
       经历过饥荒年代的袁隆平曾亲眼看到过有人穷困潦倒,躺路边、桥底下吃不上一口饭,甚至有人因此而饿死。在1953年8月,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农学系毕业后的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校任教,并开始思索如何可以把粮食产量提高上去。
 
       这些年来,袁隆平并非一帆风顺,遭遇过试验田秧苗被人恶意毁坏成果毁于一旦,还曾因汽车发生交通事故闯入试验田导致实验二次进行。但他从来没有因此而放弃,他只希望水稻高产,让更多人可以吃饱饭。


2019年10月12日,袁隆平坐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会客厅内,接受记者采访。
       近年来,随着水稻的产量提升,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又开始攻关高产高质量的杂交水稻,满足人们对口感的需求。此外,袁隆平还和他的团队,在非洲种植杂交水稻。
 
    “一年不种杂交水稻两个月没饭吃”
 
       10月12日,在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马坡岭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行政楼一楼大厅内,90岁的袁隆平留着寸头身穿白色西装褂路过LED大屏幕前时驻足,默默观看9月2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为他颁发“共和国勋章”的视频,并向周边的人介绍其他获奖者。
 
       袁隆平的办公室位于这栋行政楼的3楼,如今若他不到外地出差,仍然坚持每天到办公室“打卡”。
 
       早在1994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从“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开始带领着科研人员,在这里创建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国内外第一家专门从事杂交水稻研发的科研机构呱呱坠地。次年,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为依托成立了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如今,研究中心科研团队在职及离退休人员达300人左右。这300人的成果,占我国每年水稻产量的60%。
 
       这些年,湖南、广西、河北、山东、内蒙古等地遍布袁隆平团队的科研成果。2000年、2004年、2012年、2014分别实现了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目标。目前袁隆平及其团队正在进行第三代杂交水稻的研究和试验,正向亩产1200公斤(每公顷18吨)冲刺。
 
       截至2017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已累计推广超90亿亩,共增产稻谷9000多亿公斤,如果按照每人每天需要吃1斤的大米计算,杂交水稻至少可以多养活50亿人口生活1年。
 
       袁隆平的秘书、杂交水稻研究专家杨耀松告诉记者,在我国现有的 3000 万公顷(4.5亿亩)左右水稻田里,有60%(1800万公顷,2.4亿亩)的面积种植的是杂交水稻。“通俗一点讲,如果你1年不种植杂交水稻,将会两个月没有饭吃。”


        2019年10月11日,袁隆平水稻博物馆西南侧的梯田内,学习小型农机的各个国家农业部的官员参观杂交水稻种植田。
        将高品质杂交水稻种子分享给世界

       近年来,随着水稻的产量提升、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又开始攻关高产高质量的杂交水稻,满足人们对口感的要求。
 
       此外,面对杂交水稻制种、栽培技术的传授,袁隆平并不避讳。1979年,袁隆平在出席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召开的科研会议时,宣读自己用英文写的《中国杂交水稻育种》的论文并即席答辩,与会者一致公认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处于领先地位。
 
       从1980年开始,袁隆平先后应邀前往菲律宾、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德国、埃及、澳大利亚等国家讲学、传授技术。
 
       如今,中国的粮食不再完全依靠进口,而国外还有数以万计人们面临粮食安全的问题。在2006年首届中非合作论坛上,我国承诺将在非洲建立10个有特色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湖南省农科院、袁氏种业高科技有限公司参考袁隆平意见,到马达加斯加援建杂交水稻示范中心。
 
       因此,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开始在非洲种植杂交水稻,并立下“军令状”,要在2024年实现马达加斯加政府大米自给目标,2030年实现非洲国家的粮食安全。
 
       10月12日上午,袁隆平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中国杂交水稻专家到马达加斯加之前,当地的水稻品种每公顷土地产量只有2.5吨到3吨。如今,中国专家团队已经在马达加斯加进行杂交水稻研究、推广10余年,就在今年马达加斯加以每公顷土地10.8吨产量刷新杂交水稻在非洲的产量纪录。
 
       “我们在非洲搞得比较好的是马达加斯加,平均每公顷土地产量7吨左右。他们总统去年接见我,我就讲,我们最高产量达到十几吨,他们说这是天文数字,不敢想象。”袁隆平说道。为了培育出适应各种气候的高产种子,专家团队在十年内跑遍了马达加斯加几乎所有的水稻种植区。袁氏马达加斯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立军说,当地水稻品种根茎长、穗少且小,水稻在生长期间很容易倒。另外,当地耕作方式几乎全为人工,基础设施薄弱,机械化耕作器材也缺少,水稻受灾严重,因此产量一直上不去。“我第一次看到那里的农民种水稻,我就想,还有这种操作?”袁氏种业副总经理姚震球说,在雨季来临之前,非洲的农民便着手种水稻。他们先点一把火,将地里的树、草、灌木烧掉,然后依次挖一个个小坑,把种子扔进坑里,等到成熟再来收割。因为缺少护理,水稻亩产量极低。“刚开始,我老是给他们提建议,后来就不提了。”
姚震球说,对于他的建议,农民总是拒绝,这曾让他十分费解。
 
       “我们中国种水稻,你投入了成本,亩产多少是可以预估的,在非洲就不能。”姚震球发现,非洲的很多农田里没有排灌设施,农民的水稻种得再多、再好,一场暴雨过后也会全部冲走,什么也留不下。农民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下暴雨,种的时候投入越多,下暴雨后损失的就越多,所以只能如此操作,真正是“靠天吃饭”。


袁隆平团队专家成员在马达加斯加与当地农业科研人员合影。
 
       2024年马达加斯加将实现水稻缺口自给

       起初专家们从中国带到马达加斯加的第一批杂交水稻种植进行试种后,与当地水稻进行嫁接,进行本土化改造,为了确定每一次实验的稳定性,每个实验品种需要在马达加斯加种植5年,最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进行再次嫁接杂交,还是放弃该品种。“这个品种在这个地区稳定了,还要在其他气候的地区进行试验,这样我们才知道那个气候带需要什么样的水稻基因,不需要什么样的水稻基因。
 
       最终,他们在300多个杂交水稻试验品种中审定出5个品种,实现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任意一个气候带都有可推广种植的品种。
 
       “选种育苗时,要把种子浸泡在盐水中,如果有种子漂浮起来,那这个种子就不能要。”张立军说,按照科学的方式播种,前期有浸种环节,而当地老百姓对这些科学的播种环节一无所知。到了播种季节,水稻种子播下去当地人基本上就不再打理,没有中国这种精耕细作的模式,几乎完全是靠天吃饭。“因为要保持种子的效率,让每一颗种子都能够正常地发芽。我们有一个专门的催芽环节,用适量的药剂,种子在适宜的温度下培育3至4天快速地发芽,然后再播到地里面去,这样的话就保证了种子的成活率越高。”
 
       中国赴马达加斯加的专家只有20人左右,加之语言沟通有障碍,在实际推广种植前,专门和马达加斯加农业部共同制定培训手册,从最基层的村镇县开始,每年定期地召开这种培训活动,让他们充分地掌握杂交水稻生产早期的这些技术环节。到目前为止,十多年共培育农民及当地官员5000人,其中到中国学习的有200余人。“我们在马达加斯加推广的区域,都是一个村挨着一个村走。”当地耕作生产设备还是非常原始的,张立军将中国水稻机运到马达加斯加,这台水稻机成为马达加斯加国庆阅兵的明星物件。
 
       中国的专家团队除了进行制种、播种、培训等,还在当地投入大量资金,兴建水库。此外,根据具体的气候和地形,他们还进行了技术改进。“技术肯定要改进,他们缺水的时候,我们就要采用耐旱的水稻,经常遭水淹的地方,那我们就采用耐淹的水稻,具体根据天气、土壤环境而定。”另一名专家回忆起2017年马达加斯加发生洪涝灾害,他至今还为之捏了一把汗,他说当时当地的品种全部倒伏,但中国杂交稻没倒,并且每公顷产量还达到7.5吨。“如果实验田因为大雨毁坏,许多工作都要从头再做。”
 
       此外,张立军说袁氏种业最初只是单纯卖种子,但是因为非洲国家普遍没有种植技术和资金,不会取存加工粮食,袁氏种业不得不逐步建立起教学、种植、取存、加工、销售的杂交水稻全产业链。“只有做全产业链才有可能推广杂交水稻。”另外,农民没有钱购买种子,他们通过类似于贷款的方式让农民种植,收获后农民以粮食形式还贷。
 
       今年6月,在完成的新一轮杂交水稻抽样测产中得出的数据为每公顷产10.8吨,创造高产新纪录,并远远高于此前当地每公顷3吨左右的产量。当时,得知这一数据的张立军和所有团队专家都特别激动,而在此前的七八年间,他们从来没有回到中国过过春节。“当看到农民的产量再次提升,我们住进阴暗潮湿甚至没有窗户的茅草屋内,依靠喝雨水来度日,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中国提出到2030年实现非洲国家的粮食安全,这让张立军既感受到了压力,也让他倍感荣幸,因为解决非洲国家粮食安全有他们的贡献。“虽然有压力,但是我对中国的力量有十足的信心,通过在马达加斯加10余年的杂交水稻推广所积累的技术、模式以及全产业经营方向,在2024年是可以实现马达加斯加政府大米自给目标的。”
 
 
       袁隆平团队让“禾下乘凉梦”“覆盖全球梦”一步步变为现实。
 
       作为袁隆平先生“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追梦者和践行者,亲眼目睹了水稻增产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中国杂交水稻的科学贡献、技术创新及全球领导地位,已享誉全球。今天的“一带一路”,不仅使东南亚国家(地区)分享我国优质产能,还推动中国优势产业“走出去”, 以便所有人都能从粮食安全的阶段性变化中受益。中国已花费大量的物力和财力,培育和指导来自60多个国家的近万名科学家、管理和技术人员,使之了解和掌握杂交水稻这门中国独创的粮食增产技术,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正在采用这种改变并提高生活品质的技术。
 
       美国水稻技术公司是“一带一路”的受益者,从2000年向美国市场投放第一个杂交稻品种,至今已占美国60%的市场,成果令人印象深刻。与常规市场品种相比,其增产优势达17%至28%,农民收入在10年间增加近10亿美元。
 
       从现在到2035年,全球对大米的需求将增长26%,这种需求增长将主要来自亚洲和非洲。以可持续的方式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似乎是满足未来食品需求的唯一可行的解决方案。杂交水稻无疑将在提高产量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新京报:这一路上,你坚守的东西是什么?
 
       袁隆平:我们都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覆盖全球梦”,如果说这一路上坚守的东西是什么,那就是让水稻高产、更高产。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成都在线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成都在线的观点和立场。

大运在线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今日在线查看更多+

今日在线查看更多+

今日在线查看更多+

党建在线查看更多+

政务在线查看更多+

热门专题

  • 图文组件

公益在线查看更多+

健康在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