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在线二维码

今日在线查看更多+

今日在线查看更多+

成渝双城记:成都向东,重庆向西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2020-09-11 19:28:56

都市圈时代,谁更胜一筹(3)

编者按

进入都市圈时代,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量级选手全面发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也开始以“后浪”奔涌之姿加速追赶,我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呼之欲出。伴随着东西南北四极牵引、长江上下游首尾呼应、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新格局的擘画,成渝地区相向而行的步伐明显加快,努力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腹地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为更多城市群提供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范本。

观 势

成渝双城记:成都向东,重庆向西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彩娜

按下“加速键”,高潮迭起的“双城记”戏码正在成渝地区持续上演。

聚焦制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建设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障碍,成渝近日联合印发实施《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若干重大改革举措》,开创了全国省级层面跨区域全面深化改革合作的先河。

9月8日,2020成渝双城消费节热闹开启,共同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IP。同时,宣布成立成渝双城消费服务联盟,致力于推动两地“商旅文”联动,促进成渝城市群消费升级。

在即将启幕的2020线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期间,将举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国际门户枢纽研讨会。届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项目将进行现场和线上联合签约,共同推进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实施。

相向而行的愿景渐成风生水起的现实,一幅战略同频、产业同链、生活同城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图景在成渝地区徐徐展开。

战略同频:携手打开城市的边界

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对成渝而言并非易事,亟须携手打开城市的边界,稳抓各自都市圈建设,补足成渝“中部塌陷”短板,加快形成双核驱动、全域共兴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为打破三千年城市格局,成都开始加速东进跨越龙泉山,逐步由“两山夹一城”的逼仄转变为“一山连两翼”的开阔。比如,今年5月,成都东部新区正式挂牌,此举将简阳纳入了成都版图,希望破除“点状扩散、圈层发展”的“摊大饼”模式,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空间格局。

几乎同时,重庆也颇具默契地开始向西推进,明确“主城都市区21个区”。从9到21,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都市区勾勒而出,尤其是渝西12区被纳入“主城都市区”,更有利于充分发挥“主城区承接传递中心城区功能的作用和引领效应”,带动重庆向西发展,与成都相向而行。

打开城市边界的步子并未就此停歇。仅隔一个多月后,通过新津撤县设区,成都再次实现扩容,在主城能量场不断做大的同时,探索推动经济关联度高、地域相连的区(市)县共同构建区域城市,提升各区域城市协同水平和能级层次。

至此,困扰成渝多年的“中部塌陷”问题也有了新的解题思路。

数据显示,2019年,重庆和成都的GDP已分别达到了2.36万亿元和1.7万亿元,而处于成渝中部地带的遂宁、资阳、内江、大足、永川、璧山、铜梁、荣昌、潼南9个区市的GDP合计仅为6940亿元。由此来看,成渝“东西对进”的意义不仅在于城市外延的扩张和强化中心城市,还在于推进成渝两个城市和川渝之间相向发展,破解“中部塌陷”。

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双核”,成渝开始释放更为强烈的合作信号。此前召开的成都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与重庆共同打造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的重点方向,包括共建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在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论坛上表示,从今年来看,川渝两地经济增势比较强劲,相对地位有所提高,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方面达成了深度共识,值得赞许。

王一鸣建议,下一步,应努力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为“双循环”的核心枢纽区域。川渝两地应携手同行,深化分工合作,共建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平台,如西部金融中心、高水平汽车研发生产中心、中国西部科学城等,还可共同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通过共建推动生产要素深度融合,产业链深度匹配,增强全国竞争力。

相向而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带来无限机遇与可能。

产业同链:进击世界级产业集群

当前,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下,全球产业链加快重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产业链的站位决定了城市未来的发展高度。而成渝地区处于内陆,经济承载能力强,正是下一步我国产业链布局的重点区域。

数据显示,成都、重庆两地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达0.96,产业同质构成了成渝对外竞争的规模优势,使之具备了参与全球竞争、带动区域发展的实力。

比如,成渝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产业规模呈持续增长趋势。2019年,成都市电子信息规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400亿元,同比增长14.07%,有望在2020年底前后突破万亿元。再观重庆,2019年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16.6%,增长贡献率达33.9%,是全市工业增长的第一动力。

计算机产品产量已占全球1/3、汽车整车产量已占全国18%……立足规模优势,成渝地区正全力建设世界级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放眼未来,成渝如何共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

成都市发改委主任杨羽认为,一是要改变区域市场定位,放眼亚欧大市场,加强产业圈协作和产业链合作,以产能规模、庞大市场和创新能力为支撑形成比较竞争优势,全面增强重要经济中心核心功能支撑。二是要立足规模优势,以电子信息全产业链和汽车制造、航空装备、能源装备、轨道交通为重点,深入推进两地产业链协同开放,以头部企业为引领推动产业链垂直整合和产业集群发展,全力建设世界级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三是要以后发赶超的勇气,坚定从产业前端创新破局,共同推动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绿色食品等高成长性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看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应加快做大做强制造业,从降成本、推进转型升级、承接制造业转移、加强协同发展等方面发力。同时,要繁荣发展服务业,努力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提升商务物流水平,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此外,还应建设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强化科技支撑,拓展农产品市场。

生活同城:无界生活成为新常态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程中,交通先行且步伐矫健,成渝同城化生活随之而来。

作为成渝间第四条直达高速大动脉,成资渝高速今年底将通车,眼下正是攻坚时期,现场一片火热建设之景。成渝间距离最短的高速铁路——成渝中线高铁,有望在今年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把成都至重庆的通勤时间缩短至1小时内。

利好消息仍在不断传来。交通运输部近日下发《关于重庆市开展内陆国际物流枢纽高质量发展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同意重庆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等5个方面先行先试。计划通过3—5年时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本建成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成渝两地主城都市区、成渝地区相邻城市基本实现1小时可达。

随着两地交通发展大提速,成渝两地的生产和生活要素将进一步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共通融合。

更为欣喜的是,四川省政府办公厅与重庆市政府办公厅近日共同签署了协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放管服”改革合作协议,双方决定在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加强数据共享利用、推行线下异地办理、推进线上“一网通办”、加强跨区域协同监管等6个方面加强合作。

不止于此,川渝两地人社部门近日还签署了《加强川渝人社公共服务建设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依托于大数据,实现养老保险待遇、社保、人才信息等86项人社公共服务的两地互认。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自古以来,成渝地区历史同脉、文化同源、地理同域,巴与蜀的特色整合,也正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合作未来发展的方向。

在成都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坚定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推动成渝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预计到2035年,川渝两地文化旅游综合性总收入将突破5万亿元,文化旅游消费总人次突破15亿人次。

正如联合国全球城市竞争力项目主席、美国巴克内尔大学经济系教授彼得·卡尔·克罗索所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望成为与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相媲美的城市群,成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标志。

交相辉映的双子星,值得期待。

望 城

成渝加速走向世界舞台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彩娜

站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新风口踮脚张望,无不希望赶上这趟向西而驶的高质量发展“顺风车”,尤其是渴盼多时的德阳、眉山、资阳等地。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断走深走实,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四地签署了一揽子合作协议,机遇共享、产业共建、交通互联、服务共享指日可待,助力双城经济圈在东西两头形成一个大体上体量差不多的极核。

数据显示,2019年成德眉资四市经济总量为2.15万亿元,显示出强势崛起态势,力争到2022年区域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7万亿元。

眉山市委书记慕新海近日表示,将借力“双城建设”,融入“国家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平台聚集资源,继续招引更多大项目、好项目,全面推动圈核共建、平台共享、产业共兴、市场共闯、创新共赢。

一语道出了成渝地区多地的共同心声。

可以预见的是,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必将成为强劲引擎担当,但是,相较于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成渝地区发展差距明显,仍须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进而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加快形成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

进入新时代,开放创新是成渝地区发展的最大变量和最强动能。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前的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成都和重庆就占据了2个席位,这意味着,成都和重庆不仅在国内大循环中至关重要,而且在促进国际大循环中大有可为。

近日,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双流园区与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线上签署协同发展合作协议,双方将依托两地空港、水港和综保区等优势平台,积极推动成渝两地空港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协同发展,打造川渝自贸协同开放合作示范区,打造内陆国际航空枢纽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新平台。

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桥头堡,成渝地区近年来涌现出了成都国际铁路港、重庆国际枢纽物流园等国际物流枢纽,一路向西疾驰的蓉欧班列、渝新欧班列也将成都、重庆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与世界接轨的同时,成都、重庆也建立了相关平台,积累了开放发展经验和渠道。

以成绩斐然的中欧班列为例,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成渝地区的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占全国的比重超过40%。同时,在全国60多个开行城市中,成渝的运输货值大、辐射范围广、产业带动强,综合竞争力名列前茅。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背景下,作为向西开放重要陆路运输的中欧班列,也开启了融合发展的进程。比如,今年3月,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管委会与成都市青白江区国际铁路港管委会缔结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围绕通道口岸互联、产业招商互补、开放创新互享、机制协同互促四大领域20项具体内容开展合作。

在国家战略机遇的叠加下,驱动能力强劲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加快建设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开启成渝对外开放新格局。

记 事

成渝两地协作大事记

图片来源/新华社

◆2011年4月,国务院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要求把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在带动西部地区发展和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015年5月,重庆和四川签署《关于加强两省市合作共筑成渝城市群工作备忘录》,决定推动交通、信息和市场三个“一体化”。

◆2016年5月,《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印发,其中成渝两地的发展定位为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西部创新驱动先导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美丽中国的先行区。

◆2019年4月,《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提出,扎实开展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跟踪评估,研究提出支持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培育形成新的重要增长极。

◆2019年12月,《中共成都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建立完善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现代治理体系的决定》指出,推动构建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机制,大力推进城市东进,深化与重庆以及成渝轴线城市的城际合作机制,推动成渝相向发展。

◆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20年3月,《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发布,力争2022年,基本形成“三区三带”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协同打造形成若干万亿级、千亿级产业集群,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

◆2020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到,今年将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2020年7月,《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坚定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的决定》审议通过,对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作出全面系统部署。

◆2020年8月,重庆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四川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若干重大改革举措》,提出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综合改革、完善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体制机制等11项需要两省市协同推进的重大改革举措。

(本报记者王彩娜据公开资料整理)

热点链接

●产业聚焦丨住房租赁市场亟待出台国家级法规监管

●时报时评丨用国家崇高礼遇向抗疫英雄致敬

●新闻洞察丨以“消费促进月”为契机 让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马建堂:凝智聚力迎挑战 互利共赢谋发展

●财经问道丨引外资促合作“一行两会”以改革促扩大开放

●建言“十四五”①丨发展的全面转型应成为“十四五”头号目标

●建言“十四五”②丨立足新发展格局重塑“十四五”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建言“十四五”③丨以高水平开放破解“十四五”发展环境困局

监 制丨王忠宏王辉王彧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成都在线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成都在线的观点和立场。

大运在线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今日在线查看更多+

今日在线查看更多+

今日在线查看更多+

党建在线查看更多+

政务在线查看更多+

热门专题

  • 图文组件

公益在线查看更多+

健康在线查看更多+